戏曲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同样是我们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输出的座上宾。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戏曲在总结中创新,不断摸索着沟通世界文化,连接国际友谊的道路。
中国戏曲的海外之旅早已启程,足迹遍布全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早起戏曲的海外演出,多是沿海地区地方戏利用其地利优势,在海外华侨圈子中传播,例如粤剧,梨园戏,琼剧等等。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诸如韩世昌,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级名伶开始有意识地将戏曲带到跨文化语境中。五十年代,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开始作为国家外交的先锋队,为新中国的争取盟友。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戏曲以更多元的主体,更多样的形式向世界传递中国形象,展现中国魅力。 谈及戏曲的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的访问演出是绕不过的一块里程碑。除了演出本身在大洋彼岸收获了巨大成功,此次海外演出长达八年的筹备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为使语言不通的美国观众最大限度的理解中国戏曲和梅兰芳的表演,齐如山先生想到了用图画做文章。他在观看梅兰芳表演预备在美国演出的剧目时,先用笔记下哪些动作和姿态既美观又有意义,然后请画师将这些画下来,再做细致修改,如此绘制了四十幅梅兰芳访美图。这一宣传品可累坏了梅兰芳先生,据齐如山在回忆录中描述,当时酷暑天气,梅兰芳在烈日下一摆姿势就是几个小时。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宣传品对梅兰芳此次赴美演出的成功可谓功不可没。 2015年张火丁在纽约演出了程派京剧经典剧目《锁麟囊》,以及文武兼备的传统戏《白蛇传》,在美国又掀起了一轮京剧热。此次张火丁没有选择以往国外演出中偏好的动作戏,而是将更能体现戏曲艺术综合性和流派特色的剧目带出国门。这种行为的转变背后,是戏曲人观念的更迭以及中华文化自信的树立。 与梅兰芳访美图所起到的文化普及作用相仿,现代戏曲人更倾向于用讲座的方式向世界传递戏曲的文化内涵。张火丁在美国的演出就伴随着解读其艺术魅力的讲座,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更是邀请了中外戏剧的研究者为观众进行科普。 在传播内容上回归经典,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创造,当代戏曲的海外传播奉“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向世界输送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 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在习总书记的提议下,国内外均开展了相关纪念活动。抚州作为汤显祖的故乡,通过汤显祖国际戏剧节、戏曲博物馆建设等活动和项目,将国际视线“引进来”,推动“汤显祖”这一文化名片“走出去”。而早已“引进来”的还有外国戏剧文学作品,中国戏曲演绎外国经典已有百年的探索历史,创演的剧目多达百余部。由于其故事情节已为外国观众所熟悉,能够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戏曲的舞台“表达”之上,更好地体会戏曲在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手段和技术。这种文本上“引进来”和舞台上的“走出去”的结合,为戏曲的中外交流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继承与创新从不矛盾,就像“民族的”与“世界的”从不矛盾。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兼容并蓄的民族智慧和品格,传递着世界共通的人文情怀。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之下,保护、传承、创新,是我们全体戏曲人和中华文化守护者的共同使命。 如果想更直观的感受 中国戏曲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通过中国戏曲博物馆 虚拟展馆进行体验 给你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中国戏曲博物馆虚拟展馆游览指南
第一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戏曲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
第二步:点击“本馆服务”中的“虚拟展馆”。
第三步:进入任意单元,点击箭头,即可参观.